子产论尹何为邑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诗集

注解

子产:即公孙侨,郑国大夫。尹何:子皮的年轻家臣。为:治理。邑:封邑,采邑。
子皮:郑国大夫,名罕虎,公孙舍的儿子。
少(shào):年轻。
愿(yuàn):谨慎老实。不吾叛也:上古汉语用“不”等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吾”是动词“叛”的宾语,放在“叛”的前面。
夫:人称代词,他。下句的“夫”同。治:治理,管理。
利之:使之有利。
其:难道。用于句首,表示反问。
栋:栋梁。
榱(cuī):屋椽。侨:子产名。厌(yā):通“压”。下文“厌覆”的“厌”同。尽言:无保留地把话说出来。
锦:有彩色花纹的绸缎。
庇(bì):庇护,寄托。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它比起美锦来价值不就更多吗?这是说官邑重于美锦。
入政:参加管理政务。以:靠,凭借。
田猎:打猎。射御:射箭驾车。贯:通“惯”,习惯,熟习。禽:通“擒”。也可作名词讲,指鸟兽。
尝:曾。败绩厌覆是惧:即“惧败绩厌覆”。这是为了强调宾语“败绩厌覆”,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字复指。败绩,指事情的失利。厌覆,指乘车的人被倾覆辗压。
虎:子皮名。敏:聪明。
务:致力。
远:疏远,疏忽。慢:轻视。
微:无,非。
他日:从前。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请:请求。听:听凭。行:做。
抑(yì):不过,然而。表示转折的连词。
子皮以为忠:子皮以子产为忠。
是以:因此。

简介

本文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文章讲述了子产说服子皮不要任命年轻家臣为邑的事情。子产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向子皮阐明对没有管理经验的年轻人委以重任的危害,应该让年轻人尹何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后再去从政。全文围绕用人问题展开对话,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语言简练畅达,叙述线索清晰,善用比喻,层层论证,令人信服。

佳句

暂无内容

翻译

子皮想让尹何治理一个采邑。子产说:“尹何年轻,不知能否胜任。”子皮说:“这个人忠厚谨慎,我喜爱他,他一定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那里学习一下,就会更加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子产说:“不行。一个人假如真正喜爱别人,那就应该让他得到好处。现在您喜爱别人,就想让他来管理政事,这就如同让一个还不会拿刀的人去割肉一样,多半会割伤自己。您的所谓爱人,只不过是伤害人家罢了,那么以后谁还敢求得您的喜爱呢?您在郑国如同房屋的栋梁,栋梁折断了,屋椽自然要崩塌,我也会被压在屋子底下,因此怎敢不把自己的全部想法说出来呢!譬如您有一块美丽的锦缎,您一定不肯让人用它来练习剪裁衣服。担任大官、治理大邑,这些都是人们身家性命之所寄托,却让一个正在学习的人来担当。大官大邑与美丽的锦缎相比,不是更加贵重吗?我只听说过学好了然后才去管理政事,没听说过就用治理政事的方式来让他学习的。如果真这么做,一定会受到危害。比方打猎吧,射箭、驾车这一套练熟了,才能猎获禽兽;假若从来就没有登过车、射过箭和驾过车,总是为翻车发生事故而提心吊胆,那么,哪里还顾得上猎获禽兽呢?”
子皮说:“太好了!我这个人很笨。我听说过,君子总是努力使自己懂得那些重大的遥远的事情,小人总是使自己懂得那些微小的眼前的事情。我是个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是知道加以爱惜的;大官、大邑,这是身家性命之所寄托,我却认为是遥远的事情而忽视它。假如没有您这番话,我是不会懂得这个道理的。从前我说过:‘您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封地,在您的庇荫之下,还是可以把封地治理好的。’从现在起才知道,这样做还是不够的。从今以后我请您允许,就是治理我的封地,也要听您的意见行事。”子产说:“人心的不同,就像人的面貌一样。我怎敢说您的面貌同我的一样呢?不过我心里认为危险的事情,还是要奉告的。”子皮认为子产非常忠实,所以就把郑国的政事委托给他。子产因此才能治理郑国。

评价

宋·叶适:“子皮才智不如子产,而子产为其所用也。用人之弘乃多于其人之自用,此理当深察也。”(《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一)
清·金圣叹:“欲作缠绵贴肉之文,须千遍烂读此文,非责其文辞,贵其心地也。此文只是一片心地。”(《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二)
清·林云铭:“以大官大邑关系庇身,使人学治,不但学者受伤,而且学者受害也不小。子产即其所言层层反驳,妙在四引喻中,炼成一片,绝无痕迹,宜子皮之称善而自咎也。”(《古文析义初编》卷一)
清·吴楚材、吴调侯:“‘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二语是通体结穴,前后总是发明此意。子产倾心吐露,子皮从善若流,相知之深,无过于此。全篇纯以譬喻作态,故文势宕逸不群。”(《古文观止》卷二)
清·过珙:“文莫难于设喻,此篇叠设六喻:操刀使割一喻也;栋折榱崩二喻也;制锦三喻也;田猎射御四喻也;子皮悦其言,以衣服附身为喻;子产申其说,又以子面、吾面为喻。此种文字,最是难学。”(《古文评注全集》卷二)
清·冯李骅、陆浩:“此篇只‘学而后入政’二句为大旨,若就正意发挥,亦自有一首绝大文字。却偏将正话只于中间一见,前后都用譬喻指点,语语入理,又语语入情,不作一味板腐大话头,最是生新出色处,开后人大题小做法门。左氏真无妙不臻,有奇必借者矣。”(《左绣》卷二十)
清·唐德宜:“‘爱’、‘使’、‘学’三字,层层批剥,节节引喻,极水乳交融之趣。”(《古文翼》卷二)
清·周大璋:“以年少不学之子,而使之为邑,既伤其人,又害其邑,两失之道也。才见一事,便曲曲折折,披肝露胆,具陈其可否,此之谓尽心。才闻一言,便委委婉婉,怡声下气,痛改其迷悟,此之谓虚怀。千古友谊,若此两人者,吾未多见也。他日子皮卒,子产出涕曰:‘吾无为善矣!惟夫子知我必如此,而后为知我我知岂易言哉!’”(《左传翼》卷二十四)
清·王源:“子产能言,左氏善序,故写得婉畅切挚,曲折缠绵,使读者魄动心驰。千载下,如亲炙其徽,而聆其娓娓,何其妙也!有子皮之贤,而后子产能为郑国,垂训深切著明,可为千古谋国者龟鉴。共用五喻,层叠、芊眠,点染生动,最耐看。”(《左传评》卷七)
清·姚永概:“此文是写子皮,杜注当矣。文字非常华妙,其华处全在善用譬喻。操刀,一譬也;栋榱,二譬也;制锦,三譬也;田猎,四譬也。层叠说来,五光十色,令人目眩。末段又恐冷淡不相称,乃用心、面渲染之,方不寂寞。此文家灵巧秘诀,至描画子皮好善,口角亦津津有味。”(《左传讲义》手稿本)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