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 · 二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诗集

注解

说(yuè):同“悦”,得到理解而喜悦。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舆薪:以车载薪,大而易见;舆:车。
不王(wàng):指未能实行王道。
形:情况,状况。何以异:怎样区别。
有一说“枝”通“肢”,“为长者折枝”翻译:为长者鞠躬弯腰的事。
挟:用腋挟持。太(tài)山:即“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
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字都是动词,老,尊敬;幼,爱护。第二个“老”和“幼”字都是名词。
“刑于”三句:这三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思齐》篇。刑:典型,法则,此作动词用。寡妻:正妻;“寡”有独特的意义。御:治。推进:国家。诗意歌颂周文王的美德,由近及远地为妻子所取法,推及兄弟,更推进于全国。
权:秤锤,这里名词动用,就是用权称量的意思。

简介

暂无内容

佳句

  •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翻译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他人的心思,我能揣摩到。’说的正像是老先生你啊。我做完这件事,又回过头剖析我的心理,自己都搞不清楚。先生你的这番话,使我心里有点开窍了。这样的心理就符合王道,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有人跟大王说:‘我的力量能举起三千斤,但我不能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睛可以明察秋毫的末梢,但却不能看到一车薪柴。’那么大王会同意他吗?”
齐宣王说:“不同意。”
孟子说:“现在您的恩惠能到达禽兽,却不能到老百姓那里,这是为什么呢?一根羽毛举不起来,是不用劲呀;一车薪柴看不见,是不用视力呀;老百姓没受到爱护,是不用恩惠呀。所以大王您没能称王于天下,是不肯去做,并不是不能。”
齐宣王问:“不去做与不能做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吗?”
孟子说:“胳肢窝里夹着泰山要去跳跃过渤海,告诉人说:‘我不能。’这确实不能。帮年纪大的人折取树枝,说:‘我不能。’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做不到。所以大王您没能称王于天下,是像替老年人折取树枝一样,而不是夹着泰山跳过渤海。尊敬自己的老人,就把这种尊敬推及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也把这种爱护推及别人的孩子;天下就像是手掌中翻转小东西一样容易治理。《诗经》上说:‘为我的正妻做出表率,兄弟们也跟着学,进而能治理国家。’这说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罢了。所以说推广恩惠能保有四海,不推广恩惠不能保护自己的老婆孩子。古代圣王之所以远远超过别人,没有别的原因,也只是善于推广他的善心罢了。现在大王您的恩惠可以到达禽兽,而老百姓却享受不到,究竟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才能知道物体的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物体的长短。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而心尤其如此。请大王您好好想想吧!
“大王您是想兴兵打仗,让士臣处于危险境地,与诸侯结下仇怨,然后心中才能快活吗?”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能这样做呢?我将要追求我的更高远的目标。”

评价

暂无内容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