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诗集

暂无内容

注解

“菩提”,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佛的境界。
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两句均采用了倒装语法结构,可理解为“本无菩提树,亦非明镜台”,《菩提偈》前两句是针对神秀《无相偈》的前两句所作,应联系在一起理解。菩提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觉悟成佛。明镜台:僧人坐禅之处,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何处有尘埃:这句是针对无相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作,佛性清净,色即是空,所以尘埃也是空。尘埃:佛教认为各种尘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东西,《净心戒规》云:“云何名尘,沾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
玄:奥妙,玄机。《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偈讲的是佛教修行法门。《西游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悟空多次在路上说“若师傅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见如来。

简介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

佳句

  •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翻译

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评价

暂无内容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