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 · 次韵少游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诗集

注解

千秋岁:此词作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王文浩《苏诗总案·卷四十三》谓本年四月得秦观书,并作答。
少游:秦观的字,曾作《千秋岁·水边沙外》。
次韵: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
天外:《文选·卷十五》:张平子《思玄赋》:“廓荡荡其无涯兮,乃今窥乎天外。”苏轼时在琼州(今海南岛),故言岛边天外。
丹衷:犹言“丹心”。
苍玉佩、黄金带:指朝廷命官所佩的饰物。此喻声情之惨怛。
“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句:时苏轼居海南,距京城甚远,故云。长安,今陕西西安,汉唐时京都。此当指北宋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天:喻皇帝。
君命:指君王的命令。
臣节:人臣的节操。
觊(jì):希图、冀望。
已矣:算了、罢了。
“乘桴(fú)且恁(rèn)浮于海”句:《论语·公冶长》载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桴,小筏子;恁,这样。

简介

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四月,苏轼落职知英州,秦观被指为影附苏轼随之被贬为杭州通判,道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转徙郴州。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仲春,新党为了将旧党(元祐党人)赶尽杀绝,朝廷对“元祐党人”的贬地作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之地贬一次。因为苏轼在旧党中的地位,已经被贬广东的苏轼,再次被贬到了海南。秦观由郴州转徙到更远的横州(今广西横县)。
秦观于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在衡州遇到了在这里做知府的孔平仲(毅甫)。孔平仲是与秦观同一批受到贬谪,落职知衡州的,处境与心境大致相同,秦观因向他赠送了旧作《千秋岁》词。孔平仲他读了这首词以后,认为言语悲伧,作者心中的幽怨太深,恐不久于人世,并步原韵和词一首,
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四月,秦、孔二人所作的《千秋岁》经由苏轼的侄孙苏元老传到了远谪琼州的苏轼那里。苏轼有所感,亦作和词一首。
这是一首表达自己才无所用,报国无门的词。上阕作者自叙贬居在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岛,退离了能展抱负的政坛,归途遥遥无期,凄苦心碎。下阕作者逐渐摆脱愁苦,对自己能被朝廷启用报有希望。结尾运用《论语》入词的手法,起到引发联想、扩充语言内涵的作用,转而表达节操自守、“行藏在我”的信念,是他晚年历经磨难而仍不变初衷的政治自由。

佳句

暂无内容

翻译

人未老而身已退居在天外孤岛上。腰间佩戴金色的玉饰泠泠作响;金黄色的腰带色彩浓艳。夕阳正斜照着万里之外的汴京城。
路途遥远,谁说还能见到汴京城。我的罪孽深重,但皇帝能给予宽恕。君王之命很重,不可违背;我的节操依然保持着。大概能期望君王赐予赦免的新恩,但我的旧识积习终究难以改变。算了吧,我还是乘舟漂浮在海上,暂且如此度过馀生。

评价

南宋理学家朱熹:坡公海外意况,深可叹息。近见其晚年所作小词有“新恩虽可觊,旧学终难改”之句,每讽咏之,亦是令人慨然也。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