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 · 邶风 · 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诗集

注解

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旄(máo)丘: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一说指前高后低的土山。
诞(yán):通“延”,延长。节:指葛藤的枝节。
叔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此处称高层统治者君臣。
多日:指拖延时日。
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
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何其:为什么那样。
以:同“与”。一说作“原因”“缘故”解。
蒙戎:毛篷松貌。此处点出季节,已到冬季。
匪:非。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
靡:没有。所与:与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同:同心。
琐:细小。尾:通“微”,低微,卑下。
流离:转徙离散,飘散流亡。一说鸟名,即枭或黄鹂。
褎(yòu):聋;一说多笑貌。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简介

《国风·邶风·旄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主旨,历来有不同说法。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批评卫国君臣不救黎侯的诗,大致是写流亡到卫国的人,请求卫国的统治者来救助,但愿望没有能够实现而非常失望。全诗四章,每章四句。结构明晰,递进有序;艺术手法巧妙,运用铺陈对比,写得情景如画;感情基调优柔敦厚,缠绵凄惋,曲折动人。

佳句

暂无内容

翻译

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诸臣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
为何安处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为何等待这么久?其中必定又原因。
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车出行不向东。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不与我心同。
我们卑微又渺小,流离失所无依靠。卫国诸臣叔伯啊,充耳装作不知道。

评价

汉代焦赣《焦氏易林》:“阴阳隔塞,许嫁不答。《旄丘》《新台》,悔往叹息。”
宋代朱熹《诗集传》:“旧说黎之臣子,自言久寓于卫,时物变矣,故登旄丘之上,见其葛长大,而节疏阔,因托以起兴,曰:旄丘之葛,何其节之阔也?卫之诸臣,何其多日而不见救也?此诗本责卫君而但斥其臣,可见其优柔而不迫也。”“(二章)因上章何多日也而言:何其安处而不来?意必有与国相俟而俱来耳。又言:何其久而不来?意其或有他故而不得来耳。诗之曲尽人情如此。”“(三章)又自言:客久而裘弊矣,岂我之车不东告于汝乎?但叔兮伯兮,不与我同心,虽往告之而不肯来耳。至是,始微讽切之。”“(四章)言黎之君臣,流离琐尾,若此可怜也。而卫之诸臣,褎然如塞耳而无闻,何哉?至是,然后尽其辞焉。流离患难之余,而其言之有序而不迫如此。此其人亦可知矣。”
清代陈震《读诗识小录》:“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徽流商。”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