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三首

【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其二】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其三】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诗集

暂无内容

注解

七哀诗:汉乐府中不见此题,可能为王仲宣自创。七哀,表示哀思之多。六臣(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吕向)注《文选》吕尚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
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都城。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初平元年(190年)春,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
无象:混乱得不成样子。象,法度。
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初平三年(192年)五月,李、郭等人合围长安,六月入城,烧杀掳掠,城中死者万馀人。
遘(gòu)患:作乱。遘,通“构”,构成。
中国:京师。帝王所都为中,故古称京师为中国,这里指长安。
委身:一作“远身”。
荆蛮: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荆州在南方,故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景升曾受学王仲宣祖父畅,与王氏是世交,所以仲宣去投奔他。
追攀:攀车相送。依依不捨的情状。
蔽:遮蔽,遮盖。
弃:丢弃。
顾:回头看。
号泣声:指弃儿的啼哭声。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句:此句是“饥妇人”的话,意思是:连自己也不知身死何处,又怎能两相保全呢?完,全,保全。
驱马弃之去:指诗人自己,因不忍看此惨象,连忙策马走开。
霸陵:汉文帝的陵墓,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之一,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连同其后的汉景帝时期被史家称为“文景之治”。所以王仲宣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岸:高原,文帝陵因山起陵,建于原上。
悟:领悟。《下泉》,《诗经》篇名,《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
喟(kuì):叹息。
滞淫:长久停留。
方舟溯(sù)大江:方舟,方形的小船;溯,逆流而上。
岩阿(ē):到处都是岩石的山阿。阿,山丘。
增重阴:更黑暗。
裳袂:下衣裙和上衣袖子。袂,袖子。
摄:整理。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拣丝为弦,故称。
羁旅:被羁绊而旅居在外,引申为长久寄居他乡。
壮:盛,指忧思深重。
难任:难以承受。
更(gēng):经历。
截:截取,引申为冻伤。
当迟:胆敢迟缓。
亭燧(suì):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
行者:逃难的人。
反:同“返”,返回。
乐土:安乐的地方。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兹:此,这里。
蓼(liǎo)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昧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
谘:同“咨”,征询、商议。

简介

《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仲宣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佳句

  •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翻译

【其一】
都城长安混乱无序,如狼似虎的董卓构成了这场祸乱。
离开了居住多年的中原地带,托身来到南方的荆州避难。
亲戚对我表示悲伤,朋友攀着我的车辕告别。
出门映人眼帘的,是白骨累累的大平原。
路边有一个饥肠漉漉的妇女,正把亲生的婴儿放进草丛中丢弃。
她虽然回头听到了婴儿的号哭,但还是挥泪毅然离去。
「我都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死,我母子两人都保全怎么可能呢!」
我赶紧策马离开此地,不忍心再听到饥妇的哭诉。
向南边走过汉文帝的陵墓,回头眺望混乱中的长安城。
这时候我纔理解了写《下泉》诗的作者的心情,想到这里不由自主地叹息起来。
【其二】
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山坡上映着太阳的馀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其三】
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冰雪象刀一样割裂皮肤,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
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
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
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
这就象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请不要与我们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评价

清·何义门《义门读书记·巻四十六》:“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驱马弃之去”六句,欲弃去而复顾念京师,然安得明王贤伯一拯此患乎。
清代方仪卫《昭昧詹言·巻二》:仲宣《七哀》,首篇起六句,点题交待耳,而叙事髙迈,沈雄阔大,气象体势,骞举清恻。“出门”以下,又以中道所见言之,情词酸楚,直书所见,至不忍闻,《小雅》伤乱,同此惨酷。“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
清·吴冉渠《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九)》:“出门”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
清·沈归愚《古诗源·卷五》:《七哀诗》,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