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诗集

暂无内容

注解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後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苘(qǐng):傅子立注:「苘,音『顷』,枲(xǐ)属也。」刘尚荣按:「见宋罗存斋《〈尔雅〉翼·卷八·〈释草·苘〉》。」龙榆生笺:「苘,音『顷』,《说文》:『枲(xǐ)属,从林,荧省声。』《〈尔雅〉翼》:『苘,枲属。高四五尺,或六七尺,叶似苧而薄,实如大麻子。今人绩以为布,及造绳索。《说文》云:「苘,枲属。」引《诗》:「衣锦苘衣。」或作「䔛」,又作「苘」,音与「顷亩」之「顷」同。』」
络丝娘:龙榆生笺引《〈尔雅〉翼·卷二十五·〈释虫·莎鸡〉》:「莎鸡振羽作声,其状头小而羽大,有青、褐两种。率以六月振羽作声,连夜札札不止,其声如纺丝之声,故一名『梭鸡』,一名『络纬』。今俗人谓之『络丝娘』。」
垂白杖藜:傅子立注引唐·杜少陵《屏迹三首(其一)》:「杖藜从白首。」
捋青:元延祐本作「扶青」,原校:「一作『捋青』」。
捣麨(chǎo):将麦炒干后捣成粉末。傅子立注:「麨,干粮也,以麦为之,野人所食。《汉书》曰:『小麦青青大麦枯。』则青者已足捋,而枯者可为麨矣。」刘尚荣按:「事详《后汉书·卷一百〇三·五行志》:『桓帝之初,天下童谣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傅注谓引自《汉书》,误。」龙榆生笺:「麨,音尺沼切,《急就章》师古注:『今通以熬米麦谓之麨。』」
软饥肠:以久饥得饱,故曰「软饥肠」。「软」有慰劳意,以酒食相慰称「软脚」。宋叶翠岩《海录碎事·卷六·〈饮食器部·酒门·软脚〉》引《开元传信》:「玄宗幸杨国忠第,出有饮饯,还有软脚。」《海录碎事·卷六·〈饮食器部·宴会门·软脚局〉》引《大唐遗记》:「郭子仪自同州归,诏大臣就宅作软脚局,人率三百千。」「软脚」至宋时还有,东坡有《盐官部役戏呈同事兼寄述古》诗:「耐寒努力归不远,两脚冻硬公须软。」有慰问之意,当系作者自谓。下阕谓夏收时,久饥村民,生活转好又待收成之景。

简介

这组《浣溪沙》词是苏东坡四十三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元丰元年(西元一〇七八年)春,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东坡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东坡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三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淸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这组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以诗的句法入词,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稼轩农村词便直受到东坡词影响。
这组词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淸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这些在中国词史上东坡是第一个卓有成绩的。同时,在艺术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善于抓住特定情况下的景。抒发此时此地的情。善于运用平常的景表现朴素而又丰富深厚的情。在语言上也淸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佳句

  •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翻译

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隔着篱笆不时听到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须发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捋麦籽捣成粉末用来裹腹。在这青黄不接之时,我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评价

暂无内容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