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集

注解

水调歌头:词牌名。调名来源自《水调》曲。《水调》曲,隋炀帝所制也。唐·刘鼎卿《隋唐嘉话》:「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四·〈水调歌〉》引《脞说》:「《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自制,声韵悲切,帝喜之。乐工王令言谓其弟子曰:『不返矣,《水调》《河传》但有去声。』」《〈樊川诗集〉注·卷三·〈扬州〉诗》「谁家唱《水调》」句自注亦云:「炀帝凿汴河成,自造《水调》。」然《水调》究制于开汴河前或汴河开成後,三家说法不一,但为炀帝自制,则无异辞。逮唐,《水调》已为传唱不衰之名曲。盛唐王龙标有《听流人〈水调子〉》诗:「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歌》:「开元中,内人有许和子者,本吉州永新县乐家女也,开元末选入宫,即以永新名之,籍于宜春院。既美且慧,善歌,能变新声。……洎渔阳之乱,六宫星散,永新为一士人所得。(金吾将军)韦青避地广陵,因月夜凭阑于小河之上,忽闻舟中奏《水调》者,曰:『此永新歌也。』乃登舟与永新对泣久之。青始亦晦其事。」可见《水调》为时人所熟。玄宗本人亦喜听此曲,奔蜀之前,登楼置酒,令善唱《水调》者登楼而歌,「闻之,潸然出涕」(唐·李朱崖《次柳氏旧闻》,唐·郑延美《明皇杂录》)。中唐白乐天有《听〈水调〉》诗:「不会当时翻曲意,此声肠断为何人?」晚唐罗昭谏亦有《席上歌〈水调〉》:「若使炀皇魂魄在,为君应合过江来。」至五代北宋,《水调》仍在传唱。宋·郑仲贤《南唐旧事》载「(元宗)尝乘醉,命乐工杨花飞奏《水调辞》进酒。」南唐冯正中《抛球乐》亦有「《水调》声长醉里听」之句。北宋·张子野《天仙子》之「《水调》数声持酒听」更为人所熟。与子野同时而略晚的刘原甫《公是集》有《扬州闻歌》诗:「淮南旧有《于遮》舞,隋俗今传《水调》声。」一曲传唱四五百年,其魅力可见矣。唐时《水调》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水调》歌,「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後六叠为入破。其歌,第五叠五言调,声韵怨切。故白乐天诗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似有因。不会当时翻曲意,此声肠断为何人?』」(《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水调〉歌》)按,《乐府诗集》所载十一叠《水调》,第一至第四叠(遍)歌为七言,第五叠为五言;入破第一至第五为七言,第六辙又为五言。《水调》小曲,为单曲歌唱(参任半塘《唐声诗·下编卷十三》)。王龙标所听《水调子》即是小曲。时《水调》主以笛奏,唐大曲《水调》第二叠歌辞即说「笛倚新翻《水调歌》」,冯正中《采桑子》:「《水调》何人吹笛声?」「唐又有新《水调》,亦商调曲也。」(《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水调〉歌》)《碧鸡漫志·卷四·〈水调歌〉》引白乐天《看采菱》诗所言「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即指「《水调》中新腔」。唐代《水调》,又指音调名,即一部乐之总名(非一曲之专名)。《唐会要·卷三十三》所载「南昌商,时号『水调』」,即指音调而言。《碧鸡漫志·卷四·〈水调歌〉》:「《理道要诀》所载唐乐曲,南吕商时号『水调』。予数见唐人说『水调』,各有不同。予因疑『水调』非曲名,乃俗呼音调之异名,今决矣。……《外史梼杌》云:『王衍泛舟巡阆中,舟子皆衣锦绣,自制水调《银汉曲》。』此『水调』中制《银汉曲》也。」王衍所制《银汉曲》,属「水调」乐部中之曲,故《银汉曲》前冠以「水调」。毛稚黄《填词名解·卷三》据此亦说:「水调者,一部乐之名也;《水调歌》者,一曲之名也。」《水调歌头》则是截取大曲《水调》之首章另倚新声而成。《填词名解》:「歌头,又曲之始音,如《六州歌头》、《氐州第一》之类。《海录碎事》云:『炀帝开汴河,自造《水调》,其歌颇多,谓之『歌头』,首章之一解也。顾从敬《诗馀笺释》云:『明皇欲幸蜀时,犹听唱《水调》,至「唯有年年秋雁飞」,因潸然,叹峤真才子!不待曲终。』水调曲颇广,因歌止首解,故谓之『歌头』。或云南唐元宗留心内宠,击鞫无虚日。乐工杨花飞奏《水调》词,但唱『南朝天子爱风流』一句,如是数四,以为讽谏。後人广其意为词,以其第一句,故称『水调歌头』云。」《水调歌头》与唐人《水调》所属宫调不同:唐《水调》,属商调曲;宋《水调歌头》,则为中吕调(《碧鸡漫志·卷四·〈水调歌〉》)。故《词谱·卷二十三》:「凡大曲歌头,另倚新声也。」毛东堂词名《元会曲》,张芸窗词名《凯歌》,吴梦窗词《江南好》,贺方回词名《台城游》,汪相如词名《水调歌》,姜白石词名《花犯念奴》,明杨升菴词名《花犯》。双调,九十五字,前後阕各四平韵。亦有前後阕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句:傅子立注引「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夕是何年」句:傅子立注引唐·杜少陵《今夕行》诗:「今夕何夕岁云徂。」
乘风:傅子立注:「《列子》:『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我乘风邪,风乘我耶?』」刘尚荣按:「语见《列子·卷二·黄帝》,原文作『风乘我邪,我乘风乎』,傅注引文有误倒。」
又恐:另据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毛本作「惟恐」。
琼楼:傅子立注:「唐段成式云:『翟天师尝于江上望月,或曰:「此中竟何有?」翟笑曰:「可随吾指观。」忽见月规半天,琼楼金阙满焉。顷刻不复见。』」刘尚荣按:「通行本《酉阳杂俎·前集卷二·壶史》所载与此微异,原文如下:『翟天师名乾祐,峡中人。长六尺。手大尺馀,每揖人,手过胸前。卧常虚枕。晚年往往言将来事。常入夔州市,大言曰:『今夕当有八人过此,可善待之。』人不之悟。其夜火焚数百家,八人乃『火』字也。每入山,虎群随之。曾于江岸与弟子数十玩月,或曰:『此中竟何有?』翟笑曰:『可随吾指观。』弟子中两人见月规半天,琼楼金阙满焉。数息间,不复见。』」
不胜寒:傅子立注:「《明皇杂录》:『八月十五日夜,叶能静邀上游月宫。将行,请上衣裘而往。及至月宫,寒凛特异,上不能禁。能静出丹二粒进上,服之,乃止。』」刘尚荣按:「今通行本《明皇杂录》无此条。」
起舞:傅子立注唐·李太白《月下独酌》诗::「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照无眠:傅注本原误作「照不眠」,据诸本改。
有恨:傅子立注:「唐诗:『月如无恨月长圆。』」刘尚荣按:「《全唐诗》中无此句。司马温公《温公续诗话》:『李长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绝无对。曼卿对「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以为勍敌。』事别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的对》引《迂叟诗话》:『李长吉歌「天若有晴天亦老」,人以为奇艳无对。石曼卿对「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以为勍敌。』石延年,字曼卿,北宋诗人。傅注似别有所据。」
阴晴圆缺:傅子立注:「公《中秋寄子由》诗云:『尝闻此宵月,万里阴晴圆。』」刘尚荣按:「《东坡集·卷九·中秋月三首》原句作:『万里同阴晴。』按此诗押『庚』韵,傅注引作『阴晴圆』者误也。又有东坡自注可證:『故人史生为余言:「尝见海贾云『中秋有月,则是岁珠多而圆。』贾人常以此候之,虽相去万里,他日会合,相问阴晴,无不同者。」』」
此事:傅注本原误作「此时」,据诸本改。
千里:傅子立注引南朝宋·谢希逸《月赋》:「美人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刘尚荣按:「《文选·卷三十二》『邈』作『迈』,『绝』作『阙』。又唐·许丁卯《送客》诗:『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见《文苑英华·卷二百八十》。」

简介

此词作于神宗熙宁九年(西元一〇七六年)。当时,东坡为避开汴京的政治风波而在密州做官,其唯一的亲人弟弟子由则远在齐州任掌书记。中秋之夜,处在政治上失意及与亲人离别之中的东坡,不免有感于怀,故作此词。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子由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阕反映执著人生,下阕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东坡词的典范之作。此处所收版本取自影元本《东坡乐府》卷上。

佳句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评价

宋·蔡百衲《铁围山丛谈·卷三》:歌者袁绹,乃天宝之李龟年也。宣和间,供奉九重。尝为吾言:「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澒涌,俄月色如画,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谓:『文章人物,诚千载一时,后世安所得乎?』」
宋·胡致堂《酒边集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宋·胡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先君尝云:坡词「低绮户」,尝云「窥绮户」。二字既改,其词益佳。
宋·胡仔《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俱废。
元·李冶《敬斋古今黈·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髙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蜺。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东坡语也。近世闲闲老赵秉文亦云:「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清·程洪、先著《词洁》: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
清·刘融斋《艺概·卷四》:词以不犯本位为髙。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髙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清·郑瘦碧评《东坡乐府》:发端从太白仙心脱化,顿成奇逸之笔。湘绮王闿运诵此词,以为此「全」字韵,可当「三语掾」,自来未经人道。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