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

简介

梁羽生(1924.3.22~2009.1.22),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梁羽生为人正派,创作了三十余部武侠佳作,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 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在评价自己的武侠创作地位时,梁羽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另有笔名陈鲁、冯瑜宁、梁慧如、李夫人、冯显华、幻萍、佟硕之、凤雏生。

诗人 (51)

秋瑾 🔥

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生于福建省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留学日本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鞦韆、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著男装。自费留学日本期间,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从而间接促成辛亥革命。后人辑有《秋瑾集》。

缪钺

缪钺,字彦威,江苏溧阳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十月三十日(公元1904年12月6日)生于直隶(今河北省)迁安县。北京大学文科肄业。曾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和保定私立志存中国文教员。后历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广州学海书院、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95年1月6日逝世于成都。先生治学最大特点是文史结合、博通与专精相结合,在魏晋南北朝史学与文学、唐宋文学、诗学、词学、古籍整理、中国古代思想史等领域均有建树。著有《元遗山年谱汇纂》、《中国史上之民族词人》、《诗词散论》、《杜牧诗选》、《三国志选》、《读史存稿》、《杜牧传》、《杜牧年谱》、《冰茧庵丛稿》、《冰茧庵序跋辑存》、《冰茧庵剩稿》等,主编《三国志选注》和《三国志导读》,与叶嘉莹教授合著《灵谿词说》和《词学古今谈》,发表论文一百二十馀篇,另有旧体诗词集《冰茧庵诗词稿》行世。

陈寅恪

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郁达夫

郁达夫(1895~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5年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一生著述甚富。1928年起,陆续自编《达夫全集》出版,其后还有《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閒书》、《郁达夫诗词抄》、《郁达夫文集》,以及《达夫所译短篇集》等。

高旭

字天梅、号剑公,别字慧云、钝剑,江苏金山(今上海金山)人,中国近代诗人、同盟会领袖之一、南社创始人之一。他早年倾向维新变法,后来转向支持革命,与陈去病、柳亚子等创立南社。由于《申报》、《民国日报》不负责任地将所有参与投票人员作为曹锟贿选人员,使其被迫卷入这场世纪冤案。诗文由其弟高基编为《天梅遗集》。他的诗,常常洋溢着一种甘愿为国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如“大事毕矣吃一刀,滚滚头颅好男子”(《登金山卫城怀古》);“炸弹光中觅天国,头颅飞舞血流红”(《盼捷》)。高旭以歌行见长。其优点是跳踉恣肆,热气腾腾,表现了革命鼓动诗歌的特色;其缺点是浅露粗糙,锤炼不足。辛亥革命后,看不到出路,思想苦闷、彷徨,诗风也随之变化,叱咤风云的气概日少,而缠绵悲戚的成分日多。高旭早年受过“诗界革命”的影响。他的少数诗以儒、释、道三教掌故与近代科学知识相糅合,走谭嗣同、夏曾佑路子。他的另一些诗则效法黄遵宪的《军歌》等新体,比较通俗,不受五、七言束缚,可以配谱歌唱,如《女子唱歌》、《爱祖国歌》、《军国民歌》、《光复歌》等。

孙文

清末民初医师、政治家、革命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中国国民党之创党人。幼名帝象,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逸仙,室号品兰堂。生于大清帝国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县长安镇上沙村。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在日本多尊称其为中山先生,「中山」实为姓,惟后讹传为「孙中山」,孙氏个人多用「孙文」或「孙逸仙」签署重要文件,罕用「孙中山」。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尊称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老士兵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时期,他依旧未有行动,只期望进入官场,二十八岁上书清朝重臣李鸿章,建言改革,却遭遇李鸿章的冷落。孙文在澳门行医时加入澳门古老的秘密组织「少年中国党」,迈向革命。日本命令将兵遣师,侵入中国。1894年11月24日,孙文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国民党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孙文提倡以武装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以建立中华民国,但民国建立以后,他得不到北洋军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于是遭受许多非议。他提出三民主义等政治纲领,影响中国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建立的政权继承他的党国体制和以党治军思想,尊其为唯一总理。

马一浮

马一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 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马一浮认为心、思想是一切文化学术之根本,“不知反求自心之义理,终无入头处”。因此,他反复强调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即在于“发明自心之义理”。马一浮认为,把哲学分成本体论、认识论、经验论、方法论等,乃是从近代哲学开始的,而“中土先哲,本其体验所得以为说”,其学“内外本末只是一贯”。可以说,在马一浮那里,全部文化或哲学问题,以及全部教育问题,都只集中在一点上,即“发明”和“反求自心之义理”。他的文化观和哲学思想是彻底的唯心主义。 马一浮能够很好地融会程朱、陆王两派的思想、方法。他认为,“义理之学最忌讲宗派立门户,……先儒临机施设,或有抑扬,皆是对治时人病痛,不可执药成病。程朱陆王并皆见性,并为百世之师,不当取此舍彼。但其教人之法亦有不同,此须善会,实下工夫。他批评那些对朱陆异同争论不休的人说:这些人“不知源流,又不明古人机用,妄生同异,只是瞎汉赃诬古人,自己全不曾用力,安能知古人造诣邪?”其实,“程朱陆王岂有二道?见性是同,垂语稍别者,乃为人悉檀建化边事耳(按:“为人悉檀”乃佛教用语,意思是根据各人不同的根机和能力,而为之说各种法;“建化”指建立教化,也是临机施设,对症下药的意思)”。他在融合程朱陆王的思想方法方面,诚如贺麟所指出的:“其格物穷理,解释经典,讲学立教,一本程朱,而其返本心性,祛习复性,则接近陆王之守约。”

陈衡恪

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从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1913年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1] 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其著作有《陈师曾先生遗墨》(10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上下卷)、《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小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仓室印集》等。

黄侃

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生于成都。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在北京大学期间,从刘师培学,尽通春秋左氏学家法。殁于南京,仅四十九岁。于经学、文学、哲学皆有深诣,尤以「小学」之音韵、文字、训诂最为卓越,人以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之集大成者」。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广韵》两书为基础,强调从形、音、义三者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有《量守居士诗集》、《量守居士词集》、《量守庐日记》、《黄侃论学杂著》、《文心雕龙札记》、《诗品注释》、《说文古韵》、《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校记》等

钱钟书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编》。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钱钟书享有“文化昆仑”的美誉。他以数学15分,而中英文全优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他淡泊名利,超凡脱俗,因此不少人都说他“狂”。不过,他的狂妄也和他的才气一样出名,钱钟书的狂狷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有德识学养、才情胆略,更有精神风骨。钱钟书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金庸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与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 1944年,金庸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并被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 1985年起,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94年,受聘北京大学名誉教授。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荣誉教授。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入围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

梁羽生

梁羽生(1924.3.22~2009.1.22),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梁羽生为人正派,创作了三十余部武侠佳作,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 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在评价自己的武侠创作地位时,梁羽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另有笔名陈鲁、冯瑜宁、梁慧如、李夫人、冯显华、幻萍、佟硕之、凤雏生。

厉声教

厉声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贯浙江杭州,生于南京,长于上海。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外交家、国际法学家、教育家、诗词家。1956年进入外交部工作,代表新中国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等重大国际谈判,被公认为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权威专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为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点名肯定与两次接见。有“诗人外交家”之称的厉声教被誉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中《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观潮有感》、《采桑子·西湖四咏》等被公认为当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作为当代国学代表人物,其作品和事迹被编入《中国当代诗坛选藏》、《静安文史》、《杭州党史》等典藏文献及大、中、小学教材中,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凤凰网评价其为“当代罕有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融中西文化精髓于一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厉声教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厉麟似的长子,清代诗坛泰斗厉鹗的七世孙。

张森林

张森林,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冉庄一个贫农家庭,后就读于阳城完小。1938年春,他目睹日寇侵入华北国土,杀害我骨肉同胞,蹂躏我大好河山的累累罪行,义愤填膺,胸中燃起对日本侵略军的仇恨火焰。七七事变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冉庄第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民兵连指导员,领导乡亲们和日伪军展开斗争。一次,在躲过敌人的搜捕后,张森林想到,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在冀中平原上应该采用挖藏身洞的办法。于是,他组织动员党员和民兵,带领全村的乡亲们用挖洞的办法同日伪军周旋。 1942年5月,日军开始了对我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张森林调任区委书记、区武工队指导员,他白天在地道里看指示、写报告、计划工作,夜里出来组织武装抗日活动。 1942年11月起,日伪军企图在冉庄修炮楼,挖封锁沟,形成从南到北的封锁线,破坏冉庄地道,打垮冉庄抗日武装。对此,张森林带领党员和民兵,发动全村老少修筑能藏能打的地道,开展地道战,坚决粉碎敌人的“蚕食”和进攻。在张森林等人带领下,冉庄男女老少齐动员,先在村中心十字街打了一眼井,然后顺东、南、西、北四条街挖,在沟通原有隐蔽洞的基础上,完成了主要干线四五里长的地道。此外,他们又顺东西街方向延伸支线11条,全长约15公里。为了更有效地消灭敌人,全村重要的路口都修了工事、地堡、观察点、暗室及墙角枪眼,各工事都与地道相通,使村落战、地道战、地雷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地上地下一齐打”的战斗网。 不久,伪“绥靖军”十六团和一部分日军袭击冉庄。面对1000多名强敌和30多挺机枪、两门大炮,冉庄民兵充分发挥地道优势,将敌人放进村后再打。敌人只见地雷炸、子弹飞,不见一个人影。民兵越打越勇,敌人越打越怕,最终狼狈逃走。 经过不断改进,地道战由村内发展到村外,由本村发展到邻村,逐渐发展成了能藏身,能战斗,进退自如,四通八达,埋伏神兵千百万的地下长城,保存了抗日力量,有效地抵抗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和偷袭,在冀中平原上演出了一幕生动的抗击日伪军的地道战。 1943年秋,张森林任清苑县抗日武装大队政委。他去耿庄了解敌军工作情况时不幸被捕。敌人要他交出各村党员名单,画出冉庄地道的线路图。张森林斩钉截铁地回答:“宁死不当亡国奴!”“让我死可以,但我决不会说半句投降的话!”残忍的敌人将他活埋。抗日英雄张森林牺牲时年仅34岁。

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作品 (98)